姓名:何军

省市:四川省-成都市

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职务:宣传统战部部长

简介:用文字传递温度,用镜头致敬英雄 何军,男,硕士,副研究员,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带领团队紧盯战疫一线,用文字传递温度、用镜头致敬英雄,先后挖掘采写一大批新闻报道,其中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40余篇,“学习强国”6篇,健康报、四川日报、四川观察、四川发布、四川新闻网、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丁香园、中国医院人文建设等多家媒体平台原发新闻报道200余篇,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走在了省内前列。他所带领的这个仅有3个人的宣传团队,是如何实现的这一成绩的呢?靠的是这三个字:“早”“准”“巧”。 (一)“早”字当头 对于灾难性报道,他曾先后参加过两次大地震医疗救援的宣传报道,并作为随队记者见证并记录了医院“4.20芦山地震”医疗救援全过程,先后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因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好灾难性宣传报道,需要拼速度、拼角度、拼深度。因此,对于宣传团队来说,疫情战也是一场新闻战,需要“早”字当头,拼速度、抢时间。 疫情暴发后,成医附院被确定为省市区三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院的一点“风吹草动”,媒体都特别关心。由于都处于居家隔离,媒体记者特别需要来自医院一线的新闻素材,这就需要宣传团队主动发现挖掘,抢抓新闻点,并尽快成文,第一时间报给媒体。 大年三十,很多医护人员坚守一线。宣传部团队采写了《为爱守护!大年三十,走近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大年三十,医护人员组织演练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当天迅速被川报观察、四川在线等多家省内媒体采用。 大年初一,四川首批援鄂专家张坤凌晨接到通知驰援武汉,宣传部一早迅速组织采访,采写了《援湖北武汉专家张坤:妈妈,等我回来再相聚》,抓住“张坤快80岁的母亲年前赶来准备和她团年,结果除夕夜得到通知奔赴武汉”这个新闻点,相关报道迅速被红星新闻、封面新闻编发报道。 大年初一下午,宣传部又获悉市民匿名为一线医护人员送来12杯奶茶。在平时也常有市民匿名给医护点外卖,但是当了解到这12杯奶茶在“他们更辛苦”的谦让声中先后辗转送到了三个科室。随后,宣传部迅速组织采访,连夜采写出新闻《暖胃更暖心!大年初一市民为医护送奶茶 12杯奶茶辗转三个科室》。在稿件发给媒体后,传宝观察、红星新闻、四川在线、川经瞭望均在当晚23:30左右连夜编发了该新闻,第二天四川电视台也跟进报道。此后,各大媒体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市民给医护人员点外卖的新闻报道,如果当时不去抢时间采写,一条好的新闻线索就可能被忽略,就无法占得先机。 2月2日,四川发布一则《“你们唯一的孩子要上前线了” 94年男护士驰援武汉》的报道推出后,朋友圈瞬间刷屏。当晚,宣传部团队连夜跟进采写,挖掘出了“男护士奔赴武汉,同为护士的女友奋战感染科,两个90后并肩战疫,演绎最甜爱情”的爆款新闻报道:《20200202,战“疫”最甜爱情:你奔赴武汉 我坚守成都》,2月3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四川观察、川报观察、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纷纷报道。随后成都、四川电视台纷纷跟进报道。两个90后并肩战斗的故事被纳入“战疫口述史”专题;该稿件也从全省160篇战疫护士事迹材料中脱颖而出,作为10篇优秀稿件入选中华护理学会战疫事迹汇编,人民日报推出了的H5《并肩战“疫” 我们在一起》也选用了这两个90后的战疫故事。 2月3日,团队又根据一个到发热门诊支援的医生付馨余发的一张让人心疼的满脸压伤的朋友圈图片,连夜进行采写,于2月4日推出了《她主动请战到发热门诊 想在精神上离武汉近一点》报道,随后人民日报、红星新闻、成都电视台等纷纷采访报道,学习强国也转载了媒体报道。自媒体梨视频也专程拍摄报道,微博点击观看人次30万+。 就是靠着“早”字当头,宣传部团队一有好的新闻线索,就紧盯不放、紧追不舍,加班加点采写编发,才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上百篇优秀稿件。 (二)找准“角度” 如何挖掘新闻点,推出不一样的新闻,让新闻更“新”,就需要找准“角度”。疫情发生后,医院先后派出了27名医护人员分三批支援武汉。对于在武汉支援的医疗队员,考虑到他们三班倒,工作压力大,采访时间不好掌握,因此确定了以他们的战疫日记或家书为主要获取信息方式,从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发现新闻线索。 宣传团队把如何写好家书、如何写好日记在微信群中跟队员们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从不同视角来记录自己的战疫故事,避免写出来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经过“指点”,27名援鄂队员们先后写回来三十余篇日记及家书,从中,挖掘出来一批有特点、有故事的日记和家书,有20多篇日记先后被各级媒体采用报道。其中,援鄂队员余梦婷的日记《武汉春天里的最,都让我们遇上了》先后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体报道,新华社的阅读量超过100万+。 2月19日,继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武汉—成都”深夜连线 给她过了一场视频生日Party》报道援鄂队员李曦杨后,李曦杨在生日当天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家书《爸妈,等我回来一定认真抱抱你们》红遍网络,这封家书经过腾讯新闻、封面新闻、腾讯娱乐推出的“战疫家书”选中,邀请当红演员李一桐朗读了这封家书,视频专题播放量超过400万,微博转发和点赞2万+,评论1万+。健康四川官方微信转发了该视频和李曦杨的家书。医院宣传部团队也推出了《宣下南丁格尔誓言 我便是一名白衣战士》的报道,省内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2月23日,一封援鄂母亲写给读高三的儿子的家书经过宣传部团队编辑整理后,中新网以《四川援湖北医疗队员写信给备战高考的儿子:我们共同加油!》,新华社以《成都援鄂护士家书:我在抗疫一线奋战,拟在高考线上加油》进行了报道,阅读量50万+。 团队根据从日记中收集到的线索,汇总整理出多篇新专题报道:《三种不同身份 一个共同目标:“打胜仗,零感染”》(新华社、四川在线等媒体报道),《战疫“火线”上的提灯女神》(川报观察、四川在线、中国人口报、大众健康报等),《硬核ICU医生 掌握十八般武艺》(人民日报、四川新闻网等)。在3月20日第一批凯旋队员的日志,采访推出了《16名援鄂回川队员:真正的英雄属于武汉人民》(红星新闻、川经瞭网)的报道,3月21日推出了《坚守50天!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回川 和武汉战友互赠签名战袍》(川报观察、红星新闻等)报道。 此外,通过一线医护人员朋友圈的故事进行挖掘,根据一位援鄂队员在朋友圈的各种与吃有关的图文,从“吃货”这个特别的视角讲述抗疫故事,推出了《一位四川援鄂医疗队员朋友圈“吃播”背后的全民“战疫”》等报道多家媒体选用,广受好评。挖掘的《5岁女孩这封满是“暗号”的信 战疫一线妈妈都懂了》被中新社、四川日报、红星新闻、封面新闻等各大媒体报道。 在队员们回川后,宣传部继续跟进“最甜战疫情侣”王旭涛、肖雪梅的故事,相继推出了“男护士期满第一时间向护士女友求婚”,中新网、中国青年报、川报观察、四川电视台等各级媒体进行了报道;同时在5.12护士节期间,新华社护士节专题报道采用了王旭涛、肖雪梅的故事“有一张爱情 叫‘与子同袍 并肩战斗’”,阅读量150万+;新华社还继续跟进对他们5.12护士节领证结婚进行了跟进报道,阅读量超过100万;此外,四川日报、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成都电视台还对他们领证结婚进行了直播。他们还作为全国一百对战疫新人参加了人民日报主办的云婚礼,并受邀到海南三亚参加集体婚礼。 一篇篇从不同视角推出的战疫一线正能量报道,传递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给了一线医护人员以力量,这些新闻报道也必将成为他们战疫的见证和一生的记忆。 (三)“巧”借外力 成医附院宣传部团队仅有三名工作人员,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和人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在疫情期间,医院宣传团队“巧”借外力开展宣传。一是借助上级主管部门,二是借助各大媒体资源,三是借助前线报道团队。 一是借助上级主管部门。疫情发生后,各级主管部门对于疫情宣传高度重视,建立了各种信息报送渠道。宣传部团队按照各个口径的要求,每天把采写的新闻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上报,很多信息得到上级部门认可并推荐给各级媒体采用。如医院向上报送的战疫家书系列、军转干部奋战一线、党外人士奋战一线、硬核医生奔赴武汉等信息被各级部门予以转发,3名援鄂队员的事迹先后被省委宣传部推荐重点报道,多家媒体随后跟进进行了深入报道。省委统战部还专门向医院以及援鄂医疗队员的党外人士发来慰问函。1名队员的感人事迹被省卫健委领导指示进一步挖掘报道,省卫健委官微两次对援鄂队员战疫故事进行了发布。医院所在地宣传主管部门也在其官方微信、官方抖音等平台多次对医院对战疫故事进行了报道。 二是借助媒体社会资源。疫情发生后,宣传部团队利用之前建立的媒体联络群,加强与各大媒体的沟通交流,疫情初期,配合各大媒体开展了口罩、消毒等防护科普报道,为群众答疑解惑。疫情全面应对阶段,及时向媒体报送新闻线索。在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前均与媒体加强联络,提供新闻素材,配合进行采访。新华社也两次在现场云对医疗队出发和凯旋回川进行了报道。媒体更是动用无人机前来拍摄,并制作了抖音视频,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医院积极与行业媒体和自媒体联系,丁香园、健康界、中国医院人文建设网等行业知名媒体和平台纷纷对医院的战疫故事进行了报道。对于已经发布的媒体报道,积极通过医院自媒体(抖音、微信、官网),联系本地自媒体和大V开展二次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医院援鄂医疗队还有幸收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邀请,为2020全球首对圈养大熊猫双胞胎中的大仔命名为“热干面”,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队员们回川隔离期间,央视熊猫频道为援鄂队员组织了一场线上直播,与两只熊猫进行了“云”会面。6月5日,医院组织援鄂队员实地看望“热干面”“蛋烘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报道。 三是借助前线报道团队。在武汉前线医疗队设置有前方报道组,每批队伍都配备有新闻联络员,医院宣传部团队及时加强与前线报道组的沟通联系。由于前线报道组人员少,任务重,因此宣传部团队及时把挖掘到的新闻线索和采写的新闻报给前线报道组,由前线报道组审核后发给各大媒体采用。采写的新闻报道《战“疫”一线感控人:没到最后一刻 都要如履薄冰》被前方报道组采用,并推荐给各大媒体,随后中国新闻网、健康报、四川观察等各大媒体纷纷予以了报道,红星新闻以此为基础推出报道《这群四川医生在武汉“管天管地管空气”,还让队员互“嫌弃”》,受到广泛关注。向前线报道组推荐的一篇日记和一封家书也先后被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采用。 目前,经宣传部团队挖掘的典型人物,已有1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荣获四川五四青年奖章,1人荣获省卫健委“心中最美护士”,1人和1个集体荣获新都好人。 用文字传递温度,用镜头致敬英雄!“只要肯挖掘、只要肯用心,小事件也有大温度”是宣传部团队的座右铭。作为记录者和见证者,在战疫过程中,这个与一线联系最多的团队,在实战中再次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成长,体现了价值,也用实际行动和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守住了初心,担起了使命。 附部分媒体报道链接:http://www.cyfyy.cn/news_media/